發布時間:2019-11-01 01:06:43 人氣:
簡介:重慶支柱產業揚帆再啟航,70年櫛風沐雨,重慶跟隨新中國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一步一個腳印,將夢想變為現實。 70年春華秋實,一代代重慶人接續奮斗,匯聚起一座城市的光榮與力量,用智慧和勤勞譜寫歷史的新篇章。 70年砥礪奮進,今天的重慶,正以全新、挺拔、傲然的姿態,朝著現
重慶支柱產業揚帆再啟航
70年櫛風沐雨,重慶跟隨新中國“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一步一個腳印,將夢想變為現實。
70年春華秋實,一代代重慶人接續奮斗,匯聚起一座城市的光榮與力量,用智慧和勤勞譜寫歷史的新篇章。
70年砥礪奮進,今天的重慶,正以全新、挺拔、傲然的姿態,朝著現代化汽車工業城努力奔跑。
新中國成立以來,重慶一直發展汽車產業。特別改革開放以來,重慶汽車工業更是一路向上,變成支柱產業。
2018年,重慶市擁有41家汽車生產企業,其中有21家整車生產企業、20家專用車生產企業。全市規模以上汽車零部件企業有近千家,已經具備發動機、變速器、制動系統、轉向系統、車橋、內飾系統和空調等各大總成完整的供應體系,汽車零部件本地配套化率超過70%。重慶以長安體系為龍頭,以上汽紅巖、上汽通用五菱、東風小康、北汽銀翔、北京現代、華晨鑫源、力帆汽車、慶鈴汽車、濰柴嘉川、北方奔馳和恒通客車等十多家整車企業或企業生產基地為骨干,以上千家配套企業為支撐,形成“1+10+1000”的優勢汽車產業集群。
♦半個世紀厚積薄發形成汽車產業方陣
回顧重慶汽車工業的發展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紀50年代。第一輛車由長安機器制造廠生產。第一輛樣車在1958年5月試制出來,名為長江牌46型吉普車。當年共完成38輛生產任務,揭開了重慶汽車工業發展的序幕。
1964年,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向世界莊嚴宣告:中國人民依靠自己的力量,掌握了原子彈技術,打破了超級大國的核壟斷。剛剛起步的中國汽車工業無國產的重型軍用汽車,炮兵部隊所需牽引車、重型越野卡車幾乎是一片空白。“有炮無車”。1965年,在周恩來總理關懷下,四川汽車制造廠(上汽紅巖前身)在萬眾期待中破土動工,拉開了新中國重型軍用汽車制造基地建設的序幕,為解決“有炮無車”的局面打下了堅實基礎。1966年,依照引進的法國貝利埃GCH重型軍用越野車技術生產的兩輛CQ260越野車樣車在綦江汽配廠試制裝配下線,標志著我國重型越野車誕生。
緊接著,1969年,重慶動力機械廠開始生產山城牌汽車。
1970年3月,重慶動力機械廠試制出5輛山城牌樣車,同年7月,第一批20輛山城牌汽車下線。同年9月,重慶動力機械廠又生產出50輛山城牌汽車參加了國慶21周年重慶市大游行。
經過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發展,重慶汽車工業在中型、重型車領域取得了一定的發展,但是,“缺輕、少微、無轎車”的局面仍然沒有改變。在此背景之下,長安機器制造廠走上了“軍轉民”發展之路,開始探索、試制微型車。1984年11月,第一批長安牌SC112微型汽車出廠。1986年9月,長安SC110微型廂式車開發成功。同年11月,長安微型車年產量突破1萬輛。作為支柱民品,微型車為長安實現軍轉民、帶動重慶經濟建設作出了突出貢獻。
與此同時,重慶動力機械廠在生產山城牌汽車的基礎之上,還將觸角延伸到了輕型載重汽車領域,與日本五十鈴汽車公司合資成立了慶鈴汽車有限公司。這是重慶第一家中外合資企業。1985年5月,慶鈴以CKD方式組裝出第一批雙排座、載重量2噸的五十鈴630輕型載重汽車。
值得注意的是,20世紀80年代,重慶汽車工業在微、輕、重型載重汽車領域都已經有所建樹,但卻遲遲沒能進入轎車市場。直到1991年,長安從鈴木購買了500套奧拓汽車的散件,組裝出了第一批轎車。1992年,國家正式批準長安成為開發生產經濟型轎車生產基地之一。
1993年5月,長安與日本鈴木、日商巖井簽訂合資協議,成立了重慶長安鈴木汽車有限公司,以加快奧拓轎車的發展和生產基地的形成。1995年3月,長安鈴木總裝線試制出第一輛奧拓SC7080型轎車。同年4月,該車正式投產。從1995年正式生產到2008年最后一輛車下線,長安鈴木奧拓生產超過了50萬輛轎車。這是重慶汽車工業對探索乘用車市場的初次嘗試,也圓了中國很多家庭的汽車夢。
1997年,重慶升為直轄市,汽車制造業也毫無懸念地成為重慶支柱產業。隨后,長安福特、長安奔奔、力帆、東風小康、北汽銀翔、華晨鑫源、上汽通用五菱、濰柴(重慶)汽車、北京現代重慶工廠、重慶眾泰汽車、長城汽車等一系列汽車生產企業和汽車品牌如雨后春筍般拔地而起或落地生根,得到了蓬勃發展。
除了整車業務外,重慶汽車零部件產業也得到了飛速發展。當前,重慶汽車零部件本土化配套率已超過80%,擁有400多家高品質的一線汽車零配件生產企業、1500多家二三線配套企業,形成了真正的汽車產業大方陣。
♦打造“中國汽車城”助力我國汽車產業崛起
新中國成立70年來,重慶人民走過了一段波瀾壯闊的光輝歷程,巴渝大地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2009年,我國一躍成為世界第一汽車產銷大國。順應國家發展趨勢,重慶汽車工業也取得了長足進步。
過去十幾年,重慶市汽車產業取得的成績備受關注。在2015年,重慶市汽車產量已經突破300萬輛,成為當時全國第一大汽車生產基地。2016年,重慶生產汽車產量更是達到316萬輛,同比增長4%,繼續保持全國第一。重慶汽車產量曾連續3年居全國第一位,最高時占到全國汽車產量的近八分之一。可以說,重慶已經是當之無愧的“中國汽車城”,為我國汽車產業的崛起作出了巨大貢獻。
2018年,重慶生產總值達到20363億元,是1949年的1466倍;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到9964美元,是1949年的758倍。其中自然有重慶汽車產業的鼎力支持。
值得一提的是,在近年來的節能減排壓力下,新能源汽車成為我國汽車產業下一個發展重點。作為當地的重要支柱,重慶汽車產業自然也不會錯過新能源汽車市場的發展機遇。2017年,重慶新能源汽車產業就已形成成熟體系,產銷量和推廣應用數居國內前列,其全年生產新能源汽車4萬輛,全國占比為5%。
重慶已經建成新能源汽車核心零部件配套產業,比如,超威、國能的電池模組,無線綠洲、金美通信的電池管理系統,特瑞、五龍動力的電池正極材料,云天化紐米科技的電池隔膜,神馳機電、賽力盟的電機,長安、凱瑞電動、中力新能源的控制器,日本三電、超力空調、建設車用空調的電空調,美國耐世特、龍潤轉向器的電轉向,德國華域大陸的電制動。
成績值得肯定,但問題也不容忽視。飛速發展的重慶汽車產業也有值得深思的地方。2017年之后,受汽車市場整體下滑因素影響,重慶汽車產業也出現了首次下滑。根據重慶市人民政府官方網站數據顯示,2018年,在重慶市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中,汽車產業增加值比上年下降17.3%,重慶汽車產量2018年下降27%。
2019年,重慶汽車產業下降趨勢在延續。重慶市人民政府官方網站數據顯示,2019年第一季度,在重慶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中,唯獨汽車產業下降17.1%。中商產業研究院數據庫顯示,2019年5月,重慶市汽車產量為8.47萬輛,同比下降35.05%。2019年前5個月,重慶市汽車產量為58.09萬輛,同比下降34.1%。
《重慶藍皮書2019年中國重慶發展報告》指出,重慶市內主力車企產品中低端化、產品更迭緩慢、品牌品控等問題成為當地汽車產業運行持續低迷、下行壓力較大的部分影響因素;當前重慶市汽車產業的自主創新能力、技術能力有待進一步加強。
♦加速轉型升級發力新能源和智能網聯汽車
新能源、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興技術正在引領全球汽車產業變革。作為全國重要的汽車產業基地,重慶如何抓住汽車產業轉型升級的機遇?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近一兩年,重慶汽車產銷量出現了一些波動。值得慶幸的是,去年12月,《重慶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加快汽車產業轉型升級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及時為重慶汽車產業扭轉了局面。該《意見》十分清晰地指出了未來重慶汽車產業的發展方向,明確提出要大力提升汽車產業產品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共享化、輕量化水平,打造現代供應鏈體系,壯大共享汽車等應用市場,實現產業發展動能轉換。
《意見》指出,到2020年,全市汽車產業轉型升級初見成效,實現汽車產銷平穩增長:年產汽車超過300萬輛,產業配套能力進一步增強,實現產值超過5400億元;新能源汽車快速發展。年產新能源汽車超過20萬輛,形成較強的核心零部件配套能力;汽車智能網聯水平大幅提高,年產智能網聯汽車超過80萬輛,占全市汽車產量比重超過25%,初步具備輔助駕駛系統、網聯終端系統的配套能力。
2022年,重慶市汽車產業在全國的領先地位將進一步鞏固,年產汽車約320萬輛,占全國汽車年產量的10%,實現產值約6500億元,單車價值量實現大幅提升。其中,年產新能源汽車約40萬輛、智能網聯汽車約120萬輛,成為全國重要的新能源和智能網聯汽車研發制造基地。
2022年前,重慶發展汽車產業有以下三個辦法:
第一,在推動整車轉型升級方面,加快汽車產品上檔升級。
結合汽車消費升級發展趨勢,大力調整產品結構,加快現有優勢產品升級換代,不斷提高先進汽車電子、輕量化材料、高強度車身等應用比例,開展質量提升行動,提升產品品質,提高全市汽車產品單車價值量。推動自主車企品牌和產品向上發展,重點支持企業研發和投放價值量高、盈利能力強的中高端車型。鼓勵合資車企加快導入高端品牌和高檔車型,支持合資車企向自主品牌出售發動機、變速器等核心零部件。
加快新能源汽車發展。推動新能源汽車產品開發與產業化,加快產品提檔升級。重點發展純電動汽車、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大力發展燃料電池汽車,鼓勵發展混合動力汽車。重點支持企業開發續駛里程長、充電快、安全性能高的中高端新能源汽車產品,產品質量技術達到國內先進水平。
加快智能網聯汽車發展。重點實現前撞預警、車道偏離預警、變道輔助等輔助駕駛系統的大規模應用,加快提高車道保持系統、自動泊車系統、自動緊急制動系統等自動駕駛系統的裝車比例,著力提升汽車產品的人、車、路、后臺等智能信息交互及決策能力,全面提高汽車產品智能網聯水平。全市汽車產品總體智能網聯達到國內先進水平,重點企業重點產品的智能網聯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第二,在提升零部件競爭力方面,完善本地配套體系。
大力發展高性能發動機、自動變速器等產品,補齊傳統汽車核心配套短板。大力發展動力電池單體及電池系統、驅動電機及控制器、整車控制系統以及電制動、電轉向、電空調等新能源汽車“大小三電”,完善新能源汽車產業鏈。大力發展智能網聯汽車核心零部件以及傳統車體控制系統和車載電子裝置,實現汽車電子行業跨越式發展。
提升質量技術水平。引導零部件企業加大研發投入,重點加強關鍵零部件制造技術攻關。加強技術改造,加快高檔數控機床、在線檢測、自動化物流等先進高端制造裝備的應用。完善質量管理體系,提高產品一致性保障能力,推動重點企業產品質量達到國內先進水平。
增強產品市場競爭力。支持重點零部件企業加速進入國內外整車企業全球采購體系。支持優勢零部件企業深耕細分領域,不斷增強在全球汽車產業體系的話語權。
第三,在加快企業兼并重組上,要大力推動供給側結構改革,優化資源配置,按照市場主導、企業主體、政府引導的原則,推動企業兼并重組。支持市內優勢企業和國內外知名企業,按照“一企一策”方式,實施企業整合、并購和戰略合作。實現全行業持續健康發展。
另外,《意見》還進一步提出,要鼓勵企業加大創新投入力度。到2022年,重慶市汽車行業研發投入達到180億元,R&D(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投入強度達到2.5%,超過全國平均水平,年新車型投放量達到20款,其中新能源和智能網聯汽車加大投放量10款以上;并且加強整車與零部件系統集成、整車安全、新一代動力電池、燃料電池、電動車專用底盤、輕量化、先進汽車電子、自動駕駛系統、智能網聯系統、核心芯片及車載操作系統、關鍵零部件模塊化開發與制造等關鍵核心技術的攻關,提升其研發應用水平。
作為重慶工業第一支柱,重慶汽車產業正由追求高速增長向注重高質量發展轉型。未來,古老的巴蜀之地重慶汽車產業將再次站在時代前沿,迎來無限風光